久负盛名的17首七言律诗,应读者要求,补上。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4 08:16:17    

【01】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以清幽淡雅的山水田园诗著称,与王维并称“王孟”。早年隐居鹿门山,曾两度赴京应考未果,后游历吴越,晚年归乡。

尽管诗中多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他内心深处对世俗繁华仍有难以割舍的情感,这种矛盾心态在这首作品中尤为鲜明。

《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罕见的歌行佳作,诗题即暗示出诗人对隐逸传统的追寻,鹿门山因汉末隐士庞德公而闻名,成为隐逸文化的象征。

孟浩然四十岁时遭遇科举挫败,经历仕途波折后,内心萌生强烈的归隐之意。

山寺钟声悠扬,宣告白昼将尽;渔梁渡口人群熙攘,争相归家。

然而诗人却独乘扁舟,驶向与世隔绝的鹿门。月光照耀下,鹿门山云雾缭绕,树木若隐若现。

诗人沿曲折山路前行,不经意间抵达庞德公昔日的隐居之处。此处石窗静立,松径幽深,人迹罕至,唯有如诗人这般超凡脱俗之士,方会在静谧夜晚造访此地。

孟浩然以简洁笔触勾勒出一幅清幽绝俗的画面,而字句间流淌的却是自己复杂微妙的心绪。

正如《汇编唐诗十集》所言:“浅浅说去,自然不同,此者胸中有泉石。”“幽”字恰如其分地捕捉到全诗的精髓,无论是环境的幽静、心境的幽深,还是对隐逸生活的幽思,皆凝聚于这一字之中。

孟浩然以清淡语言构建出清幽的隐逸世界,同时透露出对尘世喧嚣的微妙眷恋,淡淡流露出他虽身在山林,心却未能彻底远离红尘的矛盾心境。

【02】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这是是韩愈诗作中的名篇,生动记录了诗人晚年遭受贬谪的一段悲壮历程,集中展现了他刚正不阿、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人格。

韩愈秉持儒家正统观念,对佛教持坚决批判态度,其上《论佛骨表》之举,无异于以卵击石,直面君主之怒。

他明知此举极有可能触犯龙颜,甚至危及生命,却仍毅然决然地将谏议送达九重宫阙,这份大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仰。

诗人因直言进谏而被从刑部侍郎贬为偏远的潮州刺史,这不仅是对其个人的严惩,也是对历史教训的重演。

然而,韩愈并未因此退缩,他曾在《论佛骨表》中表明愿以己身承受一切可能的灾祸,显示了他为匡正时弊、捍卫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决心。

诗中“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之句,强烈传达出忠而获罪的愤慨、直面困境的勇气以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凸显其刚直不阿的英雄本色。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千古传唱,寓情于景,情感深沉哀郁。

诗人被贬当日即匆匆启程,家人亦随之受累,小女儿不幸病逝途中,故“家何在”三字饱含家破人亡的沉痛,揭示了为维护国家与民众利益而坚持正义之人,往往需付出巨大乃至生命的代价。

唐宪宗虽为一代明君,却仍对“犯上”者施以严酷惩罚,足见封建统治者维护私利与权威时的冷酷无情。诗中“马不前”一句,映射出英雄困厄的悲凉,其感染力穿越时空,至今仍震撼人心。

诗的结尾呼应题目,引用典故,预示自己或将在瘴江边终结此生,托付侄孙料理身后之事,更显沉痛而庄重。

全诗情感深沉而节奏起伏,风格近似杜甫的“沉郁顿挫”。词语运用如“九重天”、“路八千”、“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营造出宏大的气势。

诗人的情绪从朝奏夕贬的震惊、激愤,到欲除弊事的决心,再到家国命运的忧虑与个人前路的迷茫,最终归于对身后事的沉痛安排,形成跌宕起伏的情感旋律。

尽管诗中情感复杂而深重,但贯穿始终的是韩愈那种为国为民、无惧生死的大气磅礴精神,使其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03】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奉节)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途中,途径西塞山时,面对此地的壮丽山川与厚重历史,触发了他对国家兴衰、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于是写下这首兼具怀古与讽今意味的七言律诗。

前四句聚焦西晋灭吴的历史事件,以王濬楼船顺江而下,一举荡平东吴的壮烈场面,展现国家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并以此阐明兴废之事取决于人事而非山川地形的深刻道理。

通过精炼对比,刻画了西晋军队势如破竹与东吴防御工事瞬间瓦解的鲜明画面,既揭示了吴王的昏庸无能,也讽刺了后世割据者的愚昧短视,强调了国家统一是历史潮流,任何妄图阻挡者终将败亡。

后四句则转向西塞山本身,这座曾作为六朝军事要塞的名山,山形依旧,但人事已非,昔日的战旗铁链早已化为历史尘埃,如今唯有寒江依旧,秋风芦荻相伴。

着意于“依旧”二字,以山川的恒久不变映衬人事的瞬息万变,强化了历史兴衰与江山永恒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沉郁苍凉的意境,寓含着对朝代更替、江山易主的深沉感慨。

刘禹锡借古讽今,通过对六朝覆灭的深刻反思,对当时唐王朝面临的藩镇割据问题提出警醒,指出骄奢腐败终将导致国家衰亡,如同当年东吴因沉迷《后庭花》而致国破家亡一般,对当政者敲响了警钟。

【04】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与政治家,曾参与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遭贬谪长达二十三年。

至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结束和州刺史之职,返回洛阳,恰好与自苏州归来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遇。白居易在宴席上赠诗,刘禹锡以此诗作答。

诗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开篇,以“巴山楚水”泛指贬谪所至的朗州、夔州等地,这些荒僻之地条件恶劣,加上贬谪之身,更显凄凉。

诗人通过“二十三年”这一时间跨度,回顾漫长的贬谪生涯,回应白居易赠诗中“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显现出两人之间推心置腹的深厚友谊。

诗人回到久违的故土,一方面怀念已故友人,借用向秀作《闻笛赋》的典故,表达对过往的追思;

另一方面,面对世事变迁,有如王质观棋烂柯的典故所喻示的沧桑之感,以“空”与“翻”字精准传达内心的复杂情绪。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联与白居易的诗“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形成对照。

白居易为刘禹锡的沉寂与同辈人的升迁对比而抱不平,而刘禹锡则以“沉舟”“病树”自比,却展现出豁达胸怀:即使身处逆境,身边仍有千帆竞发,病树前方万木春意盎然。

这两句不仅形象生动,展现了刘禹锡作为政治家的宽广胸襟,还富含哲理,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更替的客观规律,历来备受读者喜爱。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人表示在友人的关怀与激励下,将以酒提振精神,重新振作投入生活,展现出坚韧不屈的意志。

此结句既回应了酬答的主题,又带有对友人的劝慰之意,使得全诗在沉郁中显现出乐观与旷达。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英迈之气,老而不衰”的精神风貌。

诗中,刘禹锡以亲身经历的沉痛遭遇,借古喻今,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深刻感悟,以及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不畏挫折的生活态度。

全诗情感深沉而意境开阔,尤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寓含哲理,寓意深远,至今仍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发展规律,鼓舞人们面对困境要有坚韧不屈、乐观向前的精神风貌。

【05】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以春日漫步西湖的视角,生动描绘了湖光山色、禽鸟草木的盎然生机,展现了诗人游赏过程中的喜悦心情与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热爱。

首联以孤山寺与贾亭为坐标,点明游行起点,同时勾勒出湖水初涨、云低波平的江南春湖风貌,给人以动态与静态交织的视觉享受。诗人边走边赏,引领读者一同沉浸于春日西湖的宁静与秀美之中。

颔联聚焦仰观之景,黄莺争暖、新燕啄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黄莺婉转啼鸣,宛如报春使者传递大地复苏的消息;燕子穿梭忙碌,寓示着春日劳作的序幕开启。

诗人以“几处”、“谁家”巧妙刻画出鸟儿活动的生动场景,引发读者对春意盎然的联想与共鸣。

颈联转向俯察,描绘早春花草之态。乱花初放,虽未成团簇锦,却已“渐欲迷人眼”,预示着繁花似锦的未来;浅草微绿,刚刚没过马蹄,展现出春草生长的初始阶段。

诗人以“乱”、“浅”、“渐欲”、“才能”等词语细腻传达出春色初绽的微妙变化,使读者仿佛亲历早春万物复苏的过程。

尾联聚焦湖东白沙堤,绿杨掩映之下,堤岸静卧湖面,游人络绎不绝,尽享春日之乐。诗人以“行不足”抒发对西湖美景的流连忘返,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空间。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以“早”、“新”、“争”、“啄”生动刻画出春日生机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准确描绘出春草花木的生长趋势,将客观景物转化为富含主观情感的诗人眼中之景,营造出清新宜人的早春气息。

诗作结构严谨,由点及面、再由面及点,巧妙展开对西湖春色的描绘,以春行西湖为主线,细腻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陶醉与由衷喜爱。

【06】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杜牧《早雁》

杜牧的《早雁》创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当时北方回鹘贵族南侵,边地各族人民被迫离乡背井,恰逢秋季大雁南飞之时,诗人以“早雁”为题,借雁之遭遇寄寓对边民深切的关怀与同情。

诗作首联以边地金河为背景,描绘大雁遭胡骑惊扰,瞬间四散哀鸣的景象,诗人通过情态、动作、声音的细腻刻画,生动再现了雁群遭遇袭击后的混乱与惊惧。

接下来,诗人将视线转向长安宫阙,孤雁在月色映照下的仙掌宫前掠过,长门宫内灯光暗淡,数声悲鸣传来,动静之间,声色相融,渲染出失群孤雁的冷寂与悲凉,同时也寓言般地映射出边民流离失所、处境凄凉。

诗至颈联转折,诗人以问雁的方式揭示主题:北方胡骑仍在,大雁如何能随春风一一回归?这一问既是询问雁群的归途,更是对流离边民能否重返家园的深深忧虑。

诗人对边民无家可归的关切与上联中所呈现的冷漠世态形成鲜明对比,情感更加深沉。

尾联中,诗人以劝慰之词为雁也为边民寻找暂时的安身之处,南方虽人烟稀少,但水泽丰富,菰米莓苔充足,足以供雁群觅食栖息。

这不仅是对雁群无法北归的无奈安慰,更是对流亡边民暂且栖身南方、寻求生存希望的深情寄语。

诗人通过对雁群南飞、北返、最终无奈滞留南方的曲折叙述,层层递进地表达了对遭受战乱之苦的边疆人民深切的同情与关爱。

杜牧的《早雁》以物喻人,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将雁的遭遇与边民的苦难紧密相连,每一句写雁,实则都在诉说着时政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

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婉曲,情景交融,既揭示了战争带给边民的苦难现实,又寄寓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与对流离人民的深情抚慰,堪称晚唐七律中的佳作,展现了杜牧身为忧国忧民诗人的高尚情怀。

【07】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为晚唐咏史怀古佳作,以秋日帝都傍晚为背景,借悲凉意象构建萧瑟氛围,诉写诗人内心深重愁绪。

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表明诗人登楼并非愁苦,实则内心早有积郁,此时登高更显愁情浓烈。

“蒹葭”、“杨柳”等意象触发诗人对故乡丹阳的思念,“似汀洲”以“似”字细腻传递异乡与故乡记忆的若即若离,微妙展现怀乡之情。

名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生动描绘诗人远眺之景:夕阳隐于溪云,预示日暮;山雨将至,风已满楼。

此句不仅刻画自然景象,更寓言式象征社会动荡、权力交替与旧制濒危,精准映射晚唐时代的动荡气息。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以自然变化映历史沧桑:鸟栖秦苑废墟,夜幕降临;蝉鸣于汉宫秋叶间。

这些景象寓意唐朝亦步秦汉后尘,步入黄昏与深秋,揭示朝代兴衰之必然。

结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劝诫勿究昔年兴衰,因现实足显前朝衰败之理。

诗人自述自丹阳东来,见眼前渭水东流,王朝盛衰如水逝,唯江河依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许浑精巧融汇写景与咏史,将厚重社会历史内蕴寄寓于自然景致中。

通过对咸阳城楼秋暮之景的艺术刻画,既抒发个人思乡之愁与时代忧虑,又以自然象征暗指朝代更替与历史轮回,生动展现晚唐社会风貌与诗人深沉的历史洞察。

【08】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唐·李颀《送魏万之京》

一首深情款款的送别诗,以其流畅自然、空灵蕴藉的风格,兼具律诗的规整与古风的神韵。

诗人送别的是晚辈魏万,即后来改名为魏颢的山东博平才子,他与李颀交情深厚,犹如忘年之交。

魏万不仅为肃宗上元进士,更因编次李白诗文为《李翰林集》而受到李白本人的赏识。在这首诗中,李颀以长者身份,对初涉社会、奔赴京城寻求功名的魏万给予了深情而恳切的关怀与教诲。

昨夜微霜初降,今朝游子即将踏上远行之路,萧瑟的景致烘托出离别的凄凉氛围。

鸿雁哀鸣、云山苍茫,触动着游子心中无尽的离愁;关城黄叶、向晚砧声,更是加深了客子对故乡的思念。

诗人巧妙运用视觉与听觉元素,构建了一幅幅牵动愁绪的图景,无论行途还是京城,目之所及皆为引人伤感之色,耳之所闻无不是触发愁绪之声。

全诗沉浸在一片凄凉之境中,而这份凄凉又深深地浸染着离别之情,形成一幅情景交融的画卷,展现出山水诗般的悠远情韵。

李颀在诗中以长辈的口吻,劝诫魏万切勿沉迷于长安的繁华享乐,而应珍惜光阴,积极进取。

这番勉励饱含着诗人对晚辈深深的期许与关爱,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身历经沧桑、深知求仕艰辛的人生感慨。

全诗宛如一曲忧伤而又庄重的离别之歌,其中的劝诫之语虽略带压抑,却更显真诚与厚重,而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李颀对魏万未来前程的关切与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洞见。

【09】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望蓟门》

《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一首壮志诗篇,通过对蓟门军事景象的描绘与感怀,抒发了诗人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诗作以“燕台一去客心惊”开篇,瞬间营造出雄壮的氛围。

诗人初至边塞重镇蓟门,面对辽阔天地与险峻山川,内心油然生发出强烈震撼。

一个“惊”字精准捕捉到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独特感受,既是对历史风云变幻的隐忧,也是对眼前汉将营中紧张军备的直观反映。

笳鼓喧声,如同军号激昂、战鼓激荡,凸显了军营纪律严明、备战气氛浓烈。

积雪覆盖万里,寒光熠熠生辉,与朦胧曙色中的高扬战旗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肃穆庄重的画面,折射出边防地带严整的军容与威武气派。

烽火连天,与胡地月光交织,展现出战地壮美而激昂的景象,而非凄凉苦寒之态。

蓟门坐拥渤海之畔,燕山山脉环抱,形成天然屏障,象征着边关的稳固与国家的威仪,诗人由“惊”转为内心的安定与豪情。

诗人自述虽早年未能如班超般投笔从戎,但此刻面对壮丽景色与烽火连天的边疆局势,被英雄事迹深深触动,立下投笔请缨、效命疆场的决心。

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从“惊”到“不惊”,再到立志从戎,情感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诗人以雄奇想象勾勒壮阔边景,借景抒情,格调高昂,将个人壮志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展现出胸怀家国、志在四方的崇高情怀。

【10】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温庭筠《利州南渡》

温庭筠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又因言辞不慎得罪权贵,饱受压抑,过着飘泊的生活。

《利州南渡》正是他在行旅至四川广元渡江之际所作,是一首寓情于景、寄寓深意的抒情诗,既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泊与厌倦,又通过范蠡的典故,揭示了古代君臣关系中“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的社会现象,抒发个人的政治感慨。

诗人来到嘉陵江畔,眼前展现的是开阔明亮的江面,波光微动,夕阳余晖洒落水面,光影斑驳。

接着,笔锋转向人马急于渡江的场景:船只载人载马驶向江心,马儿在波浪之上嘶鸣,未渡之人则在柳荫下静候归航。

这两联以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江至岸、由静至动,构建出待渡时岸边的生动画面。

船过沙滩,惊起群鸥,飞散于沙草之间;回首望去,广阔江田上白鹭翱翔。此处巧妙运用数量词,强化了画面的层次感,鸥鸟归巢与万顷江田上孤鹭独飞,形成鲜明对比,渲染出黄昏时分江边的宁静与旷远,

与李清照《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及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之境遥相呼应,共享神韵。

面对如此美景,身为奔波谋生的诗人,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

于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效仿范蠡急流勇退、寄情江湖的意愿。然而,“独忘机”实为无奈之辞,暗指即使有淡泊之心,现实中亦无人理解。

诗人曾在其他作品中自嘲怀抱经世之志却被困于烟霞之间,此刻的归隐之志实为失意后的抉择,与范蠡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而隐遁有着相似的机心,两人皆是深谙世事、内心复杂的人物。

整首诗围绕“水”展开,笔触清隽而不繁复,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动静结合,层次分明,色彩清丽。

【11】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李频《湖口送友人》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送别诗,全诗以景寓情,不见直抒离别的字眼,却将深深别意潜藏于丰富的景色描绘之中。

诗人巧妙地以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为背景,以一系列富有动态与象征意味的自然景象,细腻传达了送别友人的复杂情感。

江心暮霭沉沉,江岸芦苇连绵,与楚地田野相接,构成苍茫壮阔的画面。云梦泽的飞雪、远行的雁阵,进一步烘托出严冬季节的寒冷与寥廓。

孤舟离人成为这幅画卷的核心,飞雪、暮霭、孤雁与广袤田野共同构建出凄冷压抑的氛围,既烘托出友人旅途的寂寥与艰难,又映射出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

诗人以正面描绘与反面映衬相结合,运用比兴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对洞庭湖波涛汹涌、日夜流转的想象描绘,虽非实写当下,却由“洞庭船”引发联想,预示友人未来航程的动荡与漫长。

星河高悬、湖水连天的景象,既展现出洞庭湖的壮美,又寓含诗人对友人夜渡孤舟的深深挂念与关切之情。

通过两幅画面——现实中的孤舟离人与想象中的洞庭湖景——的精巧衔接,诗人将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巧妙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观中。

“零落梅花过残腊”象征诗人自身的境遇,既暗示时节已近岁末,又寓含自身的孤寂与落寞。

友人归乡有望赶上新年欢庆,而诗人却无法同归,这对比之中流露出自伤之意,同时更深一层地表达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

友人的离去使诗人倍感孤独,这种自伤情绪正是对友情深厚依恋的体现。

全诗以湘江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孤舟离人、洞庭风波、星河夜色、腊月梅花等一系列丰富景象,构成一幅层次分明、意蕴深厚的送别画卷。

诗中“孤舟离人”作为情感的主体贯穿始终,诸般景物围绕此中心依次展开,形成严谨的篇章结构。

诗人摒弃了直抒胸臆的感伤表达,以景传情,使得整首诗在淡淡的哀愁中蕴含悠远的韵味,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送别诗风。

【12】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李贺身处藩镇割据、叛乱频发的中唐时代,通过对一场边关保卫战的刻画,抒发了对浴血卫国将士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定的期盼。

“黑云压城城欲摧”,犹如乌云滚滚,象征敌军来势汹汹,直逼城垣,营造出紧张危急的氛围。

而英勇的守军在金甲辉映的阳光下严阵以待,悲壮的号角在秋色旷野中回荡,血染的晚霞与彤云交织。

诗中大胆运用黑色、金色、胭脂色、紫红色等对比强烈的色调,构建出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意境,凸显战争的激烈与壮美。

通过半卷红旗的细节描绘出我军迅速出击、勇猛冲杀的迅捷行动,而“临易水”的地理提示,不仅点明战地,更暗示出将士们如荆轲般视死如归的豪情。

霜重鼓寒的夜战场景,更突显出将士们在极端困境中坚守信念、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化用燕昭王黄金台招贤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恩、捍卫国家,愿以身许国、舍生忘死的决心。

此处以“黄金台”象征朝廷的重赏厚待,以“玉龙”代指手中宝剑,形象揭示出他们誓死抗敌、忠诚无畏的高尚情操。

李贺的诗作善于运用瑰丽奇特的想象和色彩鲜明的比喻,使《雁门太守行》成为一首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的战争诗篇。

诗人巧妙融合黑、金、胭脂、紫、秋色等多种色调,构建出一幅既有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的战争画卷,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又赞美了将士们的英勇与忠诚,充分体现了李贺诗歌创作中奇幻与现实交织、艺术个性鲜明的独特魅力。


【13】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韦庄《忆昔》

《忆昔》是韦庄在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之际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昔日长安的繁华为背景,对比今日的乱离景象,抒发对社稷倾危的忧虑与对豪门贵族醉生梦死生活的讽刺。

全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四句描绘昔日五陵豪贵的奢华生活:夜夜欢歌、灯火通明的宴会,春花烂漫、秋色难辨的园林,无不揭示其纸醉金迷、昼夜不辨的享乐状态。

诗人以客观叙事代替直接评论,字里行间蕴含讽刺,语言含蓄而有力。五陵作为权贵聚居之地,其浮华场景象征着整个唐代上层社会的奢靡风气。

中间两句“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巧妙运用典故与双关,进一步深化讽刺意味。

西园公子暗指曹魏贵族夜宴的放纵无度,而“无忌”既指信陵君魏无忌,又寓言贵族们的无所顾忌、恣意妄为;南国佳人“莫愁”既实指善歌少女,又讽喻浮华女子对国家危机的无知无觉。

这两句对仗工整,语意双关,以精妙的构思与高超的手法,辛辣地批评了王孙贵族与浮华女子在国事动荡之际仍沉迷于个人享乐的冷漠态度。

后两句“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以强烈的对比转写现实,昔日的繁华如梦消散,眼前只剩下乱离的凄凉与夕阳西下的哀景。

夕阳与东流之水,既是眼前实景,又寓意唐朝如同夕阳般走向衰颓,其命运如江水般无法逆转。诗人以此象征手法,深沉地表达了对唐王朝衰败的无奈与哀叹,以及对国家未来前景的深深忧虑。

【14】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江村》

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季,生活在成都,他描写浣花溪畔的清江如带,环抱着村庄潺潺流淌,恰逢农历六月的长夏时节,江村的每一处都洋溢着深深的幽静之美

梁间的燕子自由穿梭,来去自如;江面的鸥鸟亲密相伴,远近相随,构成了一幅恬静宜人的乡村生态图景。

诗人巧妙地将自身情感融入景物之中,虽未直接言情,却在物象描绘中透出无尽的欢愉与满足。

老妻饶有趣味地在纸上绘出棋局,其专注与憨态可掬,平添村居生活的乐趣;稚子则敲打铁针制作钓钩,天真烂漫的举动,更显纯真无邪。

这些日常琐事,无不透露出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深深喜爱与陶醉。

结句看似庆幸有故人供给俸禄米粮,足以维持生活,进而表达出除此之外别无所求的淡泊心境。

然而字里行间亦潜藏着淡淡的忧虑:因“但有”二字,暗示供给并非稳定可靠,而“更何求”之问,实则透露出诗人内心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现实不确定性的矛盾心态。

表面的愉悦与隐含的悲酸相互交织,使得诗篇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全诗语言朴素无华,却精准捕捉到夏日江村的神韵与情趣,生动展现出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物我两忘的境界。同时也微妙揭示了其内心深处对于生活安定的期盼与现实压力的隐忧。

【15】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高适《夜别韦司士》

一首深情款款的七言律诗,全诗情感饱满,景象开阔,以一气呵成的笔法,呈现了一场夜中饯行的离别场景,以及对友人韦司士未来旅程的关切与祝福。

首联以高馆夜宴为开端,明亮的灯火、清醇的美酒,展现出主人待客的热忱。

紧接着,“夜钟”、“残月”、“雁归声”三组意象交织,构建出一个既有视觉又有听觉的凄清夜色背景,既暗示时间的流转与宴席的持久,又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氛围,形成室内热烈与室外冷寂的鲜明对比,烘托出话别之久与友情之深。

次联直指送别主题,巧妙运用典故与拟人手法。诗人借“啼鸟求侣”暗喻与韦司士新交之乐,与下句实写的“春风送行”形成虚实相映。

春风吹拂,似友人温情送别,赋予离别以温暖与诗意。联首的“只言”与“无那”两个虚词,既强化了新交之喜与骤别之憾的对比,又使得诗意流转自然,蕴含着深深的人情味,展现出诗人风雅洒脱的形象。

腹联转至对韦司士未来行程的遐想,简笔勾勒出黄河弯道与白马津渡的沿途景色。此处描写淡雅而不着意渲染,却流露出一种天然风韵。

虽有评家认为景中缺乏情感,实则诗人旨在以清淡笔触营造摇曳生姿的情致。这一联的“盛唐高调”评价恰如其分,体现了作品浑然天成、不刻意雕琢的艺术魅力。

尾联以宽慰与祝愿收束全诗,将离别的伤感转化为对韦司士前路风光的期待。诗人设想友人在他乡虽有短暂停留与告别,但凭借其出众的才德与声名,定会在各地受到热情的接待与欢迎。

这样的结尾既消解了离愁,又赞美了友人的品格,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充分展现了盛唐时代的开阔胸襟与积极精神。

【16】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张籍《野老歌》

《野老歌》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新乐府诗,以其质朴的语言、沉郁的情感、鲜明的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在租税重压下的悲惨生活,并与富商大贾的奢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本质面貌。

诗中塑造了一位居住深山、耕种贫瘠山田的老农形象。尽管辛勤劳作,但由于苛捐杂税繁重,导致收获的粮食大多落入官仓,最终化为无用之土。

这种现象不仅凸显了老农被剥夺的痛苦,更揭示了其目睹心血付诸东流的痛心。

岁末之时,老农家徒四壁,农具闲置,不得不呼儿登山采摘橡实以充饥,这一细节既显现出山居生活的真实情境,又暗示老农年老力衰、生活困苦至极。

末尾两句巧妙引入“西江贾客”的形象,与老农一家形成强烈对照。这些商人坐拥百斛珍珠,船中犬只享食肉之福,呈现出极度的奢华。

这种人不如狗的对比,进一步揭示社会分配极端不公、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引人深思。

【17】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这是唐代诗人窦叔向的一首深情之作,主题围绕怀旧与惜别展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夏夜重逢、话旧伤离的场景。

全诗技巧娴熟,风格质朴亲切,情感真挚动人,堪称情文并茂的佳篇。

诗人以夏夜为背景,通过夜合花开、细雨微洒的庭院景象,营造出宁静宜人的重逢氛围。

久违的表兄弟二人因缘际会,酒逢知己,一醉方休。夜深人静,酒意微醺之际,雨丝轻拂,花香弥漫,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得以倾心交谈,共忆往昔。

诗人在二、三两联深入探讨话旧的内容。昔日通信因路途遥远,虽珍重寄言,却未能抵达对方手中,彼此音讯断绝,徒增思念之苦。如今面对面讲述那些岁月里的故事,却又因其凄凉曲折,让人不忍细听。

时光荏苒,当年的孩童已长大成人,而许多亲友却已故去,生命的轮回与世事的无常在此刻尤为触动人心。诗人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

末联预想明日离别情景,以“孤舟别”暗示人生的漂泊不定,一个“又”字道出诗人对动荡生活的无奈与厌倦。

明日一别,恐再见无期,想到黄河岸边,桥头之下,那即将升起的送别酒幔,心头顿生离愁。

诗人忧虑明日饯行之苦,宁愿不送而免受离愁之苦,此中“愁见”二字饱含深深惜别之意,将诗人复杂的心绪推向高潮。

全诗自酒醒起笔,以酒幔结篇,巧妙地将重逢的喜悦与再别的哀愁交织,展现出一夜话旧如同对镜审视人生的过程。

诗中语言洗练而富有生活气息,如对床夜话,平淡中蕴含丰富的情感。诸如“夜合花开香满庭”之句,自然天成,既点明季节,又烘托氛围,花香四溢,意境悠远。

而“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两句,信手拈来,对仗工整,深沉中流露出岁月无情与人事沧桑。

诗人以亲身经历为蓝本,情感真挚自然,使得诗歌情文并茂,犹如促膝长谈,亲切而感人至深。

相关文章:

墙为什么反碱(墙面反碱,要怎么解决?)04-01

长寿花为什么光长叶不开花呢(长寿花总是长叶子不开花如何解决?)04-01

为什么要选址开店(开店,选址重要还是定位重要?)04-01

商业用电为什么贵(为什么出租房的电费那么高?)04-01

牵牛花为什么会变色(矮牵牛呈现“黄叶”“腐叶”“茎枯”“碎色”是啥原因)04-01

为什么有空气(空气是从哪儿来的?)03-31

为什么不能头朝北睡觉(“卧不覆首,眠不北向”这句话有意义吗)03-31

变频空调究竟为什么省电03-31